2019-12-09

起源初衷

原住民傳統作物保留種原

為促進原鄉部落地方產業永續發展、結合原住民傳統生活文化、繁榮在地經濟,本著「原住民傳統作物保留種原」之精神由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研究,如今台灣油芒原生作物本身已研究完備,本團隊期盼更多的奧援支持開始進行產業推廣,協助各縣市原鄉部落全力發展地方特色、增加就業機會。


農產品升級/農業之永續發展

台灣原住民居住在山上偏遠地區農地狹小,每一農戶的平均耕地面積少於 1公頃,針對這些問題,農政單位多半採取休耕補助或造林等方法。但是,土地是原住民的根,如何將閒置土地加以活化再造,提供年輕人願意返鄉耕作成了迫切之急。在路途遙遠、狹小土地限制之下,考慮的是要如何技術革新,使得單位面積的產量能加以提高,並將農產品升級成更有價值商品,且對地力之損耗及環境之污染達到最小,以確保農業之永續發展。


氣候變遷下的未來作物

氣候變遷是指一段時間內的波動變化,但或許是概念太抽象,改變太緩慢,研究學者也說法不一,一般大眾很難掌握;但等到具體的自然災難發生時,卻可能為時已晚。台灣近幾年常發生暴雨颱風,之後接踵而來是乾旱,水資源無法留住充分利用,像雲彰地區以抽取地下水應急水田之所需,如此造成地層下陷危及高鐵安全,政府撥款欲將四千公頃轉旱作,但效果不佳。原生物種油芒正可以應付此氣候環境下的改變,它所需水分少,很適合因應未來的氣候條件。再者,我們希望 Taiwan can help,將這台灣特有的物種分享到全世界,尤其是缺乏水資源及土地貧脊區域,如泰緬邊境難民營等,油芒可成為新興榖類作物。







實施地點

★ 莫拉克風災區優先
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村、大社部落
    霧台鄉佳暮村
台東縣大武鄉大鳥部落、嘉蘭部落

★ 其他地區
屏東縣三地門鄉青葉村
    牡丹鄉大梅社區
宜蘭縣    大同鄉崙埤部落、不老部落
台東市    建和部落、知本部落
台東縣    達仁鄉台坂、土坂部落
    海端鄉崁頂部落、電光部落
    延平鄉武陵部落







影片介紹    台灣油芒  中央研究院邢禹依博士專訪

教育廣播電台 專訪

元氣網        平面文字介紹

2019-12-08

執行內容

種原基地  為活化閒置土地或建設周邊景觀,設置原生種原栽培基地或觀光園區。
碾米廠  負責所有生產的油芒脫殼及倉儲。
部落學校  創造一個讓孩子與老人學習部落知識的地方。
創新作物產業之組織架構機制、生產能力、技術研發、產品設計、行銷服務、科技應用及食農教育相關事項。


一 種原基地  種原利用、深度旅遊、食農教育
屏東三地門鄉德文村,一個寧靜的山中小部落,在海拔 800-1200 公尺的山間,終年雲霧裊裊,本村分為四個小部落群聚,依山勢闢建而成,村裡的居民原屬霧台鄉的魯凱族(Rukai),但因本村之土地往昔為排灣族(Paiwan)大社部落頭目所屬,在長久與排灣族混居通婚而同化之下,現被歸類為排灣族拉瓦爾群。拜部落偏遠出入不甚方便之賜,這裡老人家自行種植多種自古流傳下來的作物,衍然成為原住民傳統作物的寶庫,如多種的小米、陸稻品系及台灣油芒,還有排灣、魯凱族日常食用的苦菜、山苦瓜、路蕎、赤小豆、薏仁、芋頭、紅高粱和紫色地瓜等。
為活化閒置土地或建設周邊景觀,設置原生種原栽培基地或觀光園區(六、深度旅遊),透過耆老教育解說,以及設計當地物產風味餐,我們團隊希望從生產到餐桌,吃到友善土地環境保護下作物,從吃開始了解農民、土地和原住民的傳統,年輕人開發準備特色風味餐,耆老負責解說原生作物的傳統耕法,如何施行友善土地耕作,達到青銀共創共好


二 碾米廠  台東穀類育成中心、Ina農耕相助隊
油芒在南部原鄉部落推廣一定面積後,限於財力問題,每戶小農無法負擔起穀粒脫殼機購買,我們先選定台東延平鄉契作小農負責所有生產的油芒脫殼及倉儲。並構想Ina農耕相助隊,集結各地合作對象的ina(阿姨),在農忙期互相幫忙完成農事,並且交流彼此打氣,解決嚴重缺工或工資太貴問題,也讓辛勤農事的阿姨們出外走走到延平鄉一遊。讓阿姨們帶著自己擁有的種原互通有無,無形中也在做種原收集及保種,再互訪聊天中得到各種原的種植資料,這是最珍貴的原住民種原資產。


三 部落學校  老人照顧、年青人返鄉支持
德文村德萊公園創立十多年來,在回復傳統、結合現代的營運主軸下,成功建立部落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,廣受矚目的是百年的咖啡產業,近五年更吸引許多部落青年回鄉工作,提供原民一個安居樂業的就業園地。下一步呢 ? 森林咖啡是團隊想打響的名號。部落期盼更進一步、向下紮根,透過培育原民青年的下一代,一方面傳承部落耆老傳統農業、工藝知識;另一方面學習如何結合友善耕作與觀光餐飲,讓部落的青少年能在學習中成長,提升個人職能的競爭力、多方開拓未來發展,同時也幫助返鄉青年小孩之教養及看顧,從青銀共創角度及老年長照服務,也在無形中體現實行。我們希望讓人的流動,找回部落的意義跟價值。


四 創新作物產業  本子計畫擬著重於原住民農作物之利用–台灣油芒
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發現,台灣油芒在數千年前由南島語族人從一般野生油芒(箭葉油芒)選育馴化之後,便只侷限生長在台灣地區,世界其他地區並無此作物,因此稱之為孤兒作物。推廣油芒一方面可適度活化休耕地保住農田,减少熱島效應及防止洪害、減少逕流,發揮農田的重要生態意義;油芒莖桿的再利用,可減少對動物飼料進口的依賴。更進一步策略是它無需太多的水資源灌溉和施用肥料,因應現今氣候變遷的環境。其種子可利用成為米飯主食的一部分,也可用來榨油,並充分研究其保健成份,增進國民食用意願。

傳統飲食新主張及農業創新
依多年來推動農產食品加工之經驗,並順應現階段產業調整與消費趨勢,規劃了下列農產二級加工推動體系

珍穀Bar  早餐的綜合營養素、開發保健機能食品
無酒精甘酒釀  喝的發酵營養液
油芒油保養品  二級加工產品之加值


已著手進度,顯現初步結果
種原基地  三地門鄉德文村德萊公園市集為中心。
碾米廠  延平鄉邱爸負責所有生產的油芒脫殼及倉儲。
部落學校  三地門鄉大社野地食房,創造一個讓孩子與老人學習部落知識的地方。


創新作物產業之組織架構機制、生產能力、技術研發、產品設計、科技應用及食農教育相關事項。組織架構機制、種植量產能力、技術研發及產品設計已趨近成熟可執行端,但在行銷服務、科技應用及食農教育相關事項卻付之闕如,所以團隊編列預算及工作人員,期望能順利進行油芒復耕。








油芒商品

傳統飲食新主張
依多年來推動農產食品加工之經驗,並順應現階段產業調整與消費趨勢,規劃了下列農產二級加工推動體系
    
珍穀Bar  早餐的綜合營養素、開發保健機能食品
一日之計在於晨!早餐是一天開始不可或缺的活力來源,然而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腳步日益加速,以及速食、西式飲食文化的影響之下,早餐的形式也跟著慢慢改變,人們對於早餐的需求以及觀念也跟著有了新的想法。針對國人飲食習慣改變,如何提供上班族群快速且含均衡營業的補給品,於是有珍穀Bar的構想,既方便又營養。透過中原大學合作進行油芒GI (Glycemic Index)人體測試,針對油芒種子抗性澱粉研究,讓上午血糖不致於飆高,有益於身體的健康。

無酒精甘酒釀  喝的液體發酵營養液
酒釀是用蒸熟的米加上特殊的微生物米麴而成,甘酒釀是日本對此產品稱呼,甜酒釀則是我們常聽到的名詞。甘酒釀甘醇香甜,營養豐富,控制發酵時間可做出無酒精成分。甘酒釀的營養成分,含有豐富的維生素,氨基酸,葡萄糖等營養成分,能刺激消化腺分泌,增進食慾。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和胜肽。酒釀中的有機酸主要有乳酸,乙酸,檸檬酸等,大部分是澱粉在發酵過程中由麴菌發酵產生而來,酸甜滋味更促進食慾及利於吸收。穀類發酵後也會產生一些維生素,主要有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E,這也是麴菌所製造生成的。油芒也屬榖類,當然也適合做成甘酒釀飲品。

油芒種仔油保養品
穀類作物如玉米、水稻種子胚芽油含量少,榨取亦相當困難,透過屏科大的協助研究,油芒之種籽油所占比例是9%,相對取得較容易,於是團隊打算朝民生用品如臉部清潔保養品著手生產,期望透過較高利潤,吸引原鄉農民種植。


實踐能力
扎根台灣/放眼國際
本團隊從事植物研究多年,除了解各種原的特性及優點外,更因這十多年的深耕原住民傳統作物領域,累積非常多的能量,包含發現全世界沒有聽過的台灣油芒,世界各國如中國大陸、美國、法國等莫不欣喜若狂。這麼特別的作物不應只留在台灣,我們希望推展出去發光發熱,但也不希望在台灣默默無名下就出國深造,必須在台灣這塊土地扎好根,讓更多人了解參與。台灣油芒已在中研院研究七年,高雄農改場、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、台灣大學農藝系、嘉義大學農藝系、農委會畜產試驗所、屏東科技大學、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之間充份合作研究。知識就是力量,但沒有落實於民間終究只是紙上談兵,我們將結合台灣友善耕作團體,積極推廣此一珍貴特殊穀物-台灣油芒。
另外針對台灣油芒保種,透過國際合作管道,從日本大阪府院大學引回早先在台灣各地收集的地方品種,目前中研院正在積極復育培養,以便保留生物的多樣性。此外,積極參與國際種子銀行ECHO https://www.echonet.org/,將珍貴的特殊種原與國際分享,希望能加入尤努斯鄉村銀行,在缺乏水資源及土地較貧瘠的地區如泰國清邁、泰緬邊境甲良族村莊、印度錫金及大吉嶺等,目前亦正積極接觸中。而此種植經驗建立於2020年全台推廣所得經驗,預計2021年開始進行國際合作,實現Taiwan can help







友善土地的油芒

抗旱/未來作物
油芒為C4植物,光利用率高且種植期間不需大量灌溉水,其根系發展旺盛可與各類雜草競爭,很適合種植於邊際土地的糧食作物。研究分析莖桿表面蠟質後,得知莖桿抽出物含有大量的26C28C、的脂肪酸,這可阻擋水分的蒸散,所以植株變的抗旱。研究結果在距離海邊一百公尺的沙質土地上,台灣油芒仍然生長良好有收成,這特性對於沙漠化土地可推廣植被功能,對防止塵霾有莫大助益。另外廣植於海岸邊防風林下,讓植被更於豐富多樣。


無廢利用/循環經濟
台灣每年約有 150 萬公噸的廢棄稻桿及稻殼,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表示,稻桿、稻殼處理之方式包括就地掩埋、直接燃燒等;稻桿分解不易,腐熟過程中易產生厭氣環境而影響作物根系生長,燃燒稻草則易造成空氣汙染,且引發交通事故,可見為農業廢棄物另覓出路的迫切性。栽種新興物種台灣油芒除種籽食用外,也可利用莖桿作為加工飼料業使用,初步研究豬、牛、雞之適口性,這些牲口皆願意食用,這有別於水稻莖桿的處理,可以達到無廢利用的利益。目前鎖定價格高之櫻桃谷鴨、北京油雞和平飼蛋雞品種預備進行油芒飼料餵養,將生產之肉品結合自學學校學員創意料理,達到精緻化特色料理吸引消費者到部落。


鹽化貧脊土地再生
油芒的抗旱性已研究清楚,針對台灣各地魚塭土地已遭鹽化,擬進行鹽化土地種植油芒實驗,初步數據顯示莖業可吸收累積鈉鹽,這些帶鹹的莖葉給牛羊吃都沒問題,而原本牛隻就需補充鹽磚,希望土地因種植油芒數年,而得以淡化為一般使用地。我們透過高雄農改場的各方協助,研發出可行的耕種模式,做為日後推廣到貧脊缺水,或者國際難民營居住之地區。

 

2014-08-03

台灣油芒簡介


台灣油芒分類地位上是油芒屬多年生作物;稈粗有時木質化,株高80-120厘米,為原住民傳統農作物,魯凱族植物族語名稱lalumai,排灣族則稱為ljumay。在舊文獻中記載著台灣原住民曾經食用,根據我們的研究,台灣油芒在數千年前由南島語族人從一般野生油芒選育馴化之後,便只侷限生長在台灣地區,因此稱之為孤兒作物。根據日治時期採集標本的資料,顯示當時全台灣皆有種植,如北部泰雅的拉拉山、中部布農、鄒族傳統領域,和南部排灣、魯凱等各地。透過研究得知台灣油芒是C4作物,光利用率高且種植期間不需大量灌溉水。種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,胚更佔種子的三分之一,有很高含量有益健康的成份。研究目的希望由台灣原生作物中,發掘出具有發展潛力作物,在原住民社區推廣。


1. 油芒種子的營養
資料顯示油芒榖粒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比稻米高,它的脂肪、蛋白質、鈣、鎂及鉀含量都很高,還含有一般榖類較欠缺的穀胺酸、絲胺酸等胺基酸。蛋白質含量高達 14%,與小麥相當,而為稻米的2倍;鈣、鎂特別豐富,為稻米的7倍;鋅的含量也很高,為地瓜的5倍。脂肪則是稻米的8倍, 也比小米高出1.8倍。油芒胚的體積很大,約占種子的1/3以上,種子胚的大小與種子含油量相關,例如高油玉米與低油玉米的種子主要差異就是由胚的大小來決定,我們以 GC-MS 分析其種子儲存油分,知道主要成分為16:018:118:2脂肪酸,其中的Omega-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LDL  (壞膽固醇) ,兼具抗氧化劑 的特質,能保護動脈,抵抗氧化造成的傷害。更進一步研究其含有的成分及產品開發,台灣油芒具有高量的苯丙胺酸和色胺酸,分別是稻米的2倍及1.6倍。

「色胺酸」 是天然胺基酸的一種,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色胺酸,必須從天然食物中獲得。   它是大腦製造  Serotonin  血清素  (5-HT) 的原料,而Serotonin血清素是一種可以減緩神經活動、讓人安定放鬆並引發睡意的神經傳導物質,所以含有色胺酸的食物能使人容易入睡。而苯丙胺酸可以幫助大腦思考更清晰、抗壓,並改善憂鬱,多吃油芒種子真是讓人一夜好眠又有好心情。

「賴氨酸」是人體必需胺基酸之一,能促進人體發育、增強免疫功能,並有提高中樞神經組織功能的作用。賴氨酸為鹼性必需胺基酸,由於穀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,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,故稱為第一限制性胺基酸,油芒含有賴氨酸是稻米、小麥的四倍。有關於水溶性維他命部分,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他命B群,且為水溶性維生素,無法大量儲存於體內,尤其當人長期處於熬夜、抽菸、壓力大的生理狀態下,特別容易流失,此時就需要適當補充維他命B.群,以避免造成長期缺乏。油芒的B1B2B3均略高於小米,並分別高於稻米的4倍、3倍和1.5倍,將油芒混合在白米一起食用,在各方面營養均可補足米飯的不足。


2. 吃油芒 — 救鯊魚植物魚肝油
鯊烯 (Squalene) ,又稱角鯊烯,是一種開鏈三萜類化合物。因最初從鯊魚肝油中提取得到,故得名鯊烯。鯊烯是所有類固醇類物質的生物合成前體,為人體所必需。鯊烯主要存在於鯊魚肝油的不皂化部分,少量存於苦茶油   橄欖油米糠油麥胚油酵母及人體脂肪中。油芒的鯊烯有2.1%橄欖油 0.5% 的四倍,平常在米飯中加入油芒種子一起烹煮,我們希望藉由推廣油芒,可以減少鯊魚被獵補。

3. 耐旱的食糧
台灣油芒非常的耐旱,在土地貧瘠、缺乏水資源區域也都生長良好,在無灌溉系統的山坡地種植,且與雜草競爭力強,很適合發展成為種植於邊際土地的糧食作物,它所具有的特殊營養成分,在地球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糧荒危機中,或許可以讓人們在穀物米食上多一種選擇。再者,其種子含油量極高,莖桿含有易抽取的長鏈油脂,很適合發展為新興之生質能源作物,以及開發機能保健食品。就於目前收集系中已發現有花莖米黃色、紅色和偏黑色品系,由台東農改場實驗田大面積栽培,進行產業化評估及定性定量分析,俾能估算收支利潤。同時、一旦在台灣命名、申請專利權後,並可以考慮推廣至其他國家,尤其是土地貧瘠、缺乏水資源區域。







2014-08-02

德文部落德萊公園

1. 手機信號發射塔
到這裡轉彎要放慢喔~德文部落就在前方了。







2. 德文部落的門口
轉彎處左上方會看見的雕像。


3. 德文部落就在你的右手邊
德文部落~到了。(此處可以停車)


原住民傳統美食與文化



奇那富CINAVU
外面包裹的葉子可以吃,叫假酸漿 排灣族語唸做「lhabulu」。






高山旱地。芋頭乾

旱地種的芋頭,將它曬乾,方便保存。




藜花
藜花,上頭有天然酒麴,沒它就做不成小米酒。




紅藜 是德文村的『 路花 』
專家表示,紅藜的營養價值極高,它的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五倍,優於大部份的穀類,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、改善糖尿病及抑制大腸癌的發生。最特別的是紅藜具有高量的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,也是稻米等穀類所缺乏,所以可以在米飯中加入紅藜,以彌補必需胺基酸的不足。再者,紅藜的蛋白質比小麥和白米也高。


部落節慶傳統頭飾
豐年祭部落節慶族人皆會親自編織傳統花冠頭飾配戴,象徵一年的豐收和祈求祖靈庇佑。


生活藝品
網狀背袋是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工藝,過去是打獵採收食物之用。







2014-08-01

高山農地



好山好水好空氣
德文部落於高山開墾農地種植著營養的食糧。




高山旱地。芋頭
高海拔的旱地種植著族人日常生活主要的食糧。







油芒SDGs

油芒 SDGs
針對台灣油芒的未來發展,目前積極參與國際種子銀行ECHO https://www.echonet.org/,將珍貴的特殊種原與國際分享,在缺乏水資源及土地較貧瘠的地區如泰國清邁、泰緬邊境甲良族村莊、印度錫金等,亦正積極接觸中。而此種植經驗建立於2020年全台推廣所得經驗,預計2021年開始進行國際合作,實現Taiwan can help。達到聯合國SDGs之目標十二:確保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、目標十三: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、目標十五:保護、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,永續的管理森林,對抗沙漠化,終止 及逆轉土地劣化,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。


組織規劃力 / 台灣原生油芒企業社CSR
CSR的著重面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個面向:
環境面  關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,例如遵守相關環保法及標準、里山精神體現、友善土地、種原保存等。
社會面  關注社會資本及人文資本的開發,例如與弱勢族群契作、原住民社區的建設發展、原民耆老傳統知識的重視、孩童的文化傳承等。
經濟面  關注在企業的治理能力,代表著財務,例如完善的公司治理,股東的價值、落實產品化商業模式等。
本企業社已正式在經濟部SMEA社會創新平台登記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