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❹ 台灣油芒簡介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❹ 台灣油芒簡介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4-08-03

台灣油芒簡介


台灣油芒分類地位上是油芒屬多年生作物;稈粗有時木質化,株高80-120厘米,為原住民傳統農作物,魯凱族植物族語名稱lalumai,排灣族則稱為ljumay。在舊文獻中記載著台灣原住民曾經食用,根據我們的研究,台灣油芒在數千年前由南島語族人從一般野生油芒選育馴化之後,便只侷限生長在台灣地區,因此稱之為孤兒作物。根據日治時期採集標本的資料,顯示當時全台灣皆有種植,如北部泰雅的拉拉山、中部布農、鄒族傳統領域,和南部排灣、魯凱等各地。透過研究得知台灣油芒是C4作物,光利用率高且種植期間不需大量灌溉水。種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,胚更佔種子的三分之一,有很高含量有益健康的成份。研究目的希望由台灣原生作物中,發掘出具有發展潛力作物,在原住民社區推廣。


1. 油芒種子的營養
資料顯示油芒榖粒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比稻米高,它的脂肪、蛋白質、鈣、鎂及鉀含量都很高,還含有一般榖類較欠缺的穀胺酸、絲胺酸等胺基酸。蛋白質含量高達 14%,與小麥相當,而為稻米的2倍;鈣、鎂特別豐富,為稻米的7倍;鋅的含量也很高,為地瓜的5倍。脂肪則是稻米的8倍, 也比小米高出1.8倍。油芒胚的體積很大,約占種子的1/3以上,種子胚的大小與種子含油量相關,例如高油玉米與低油玉米的種子主要差異就是由胚的大小來決定,我們以 GC-MS 分析其種子儲存油分,知道主要成分為16:018:118:2脂肪酸,其中的Omega-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LDL  (壞膽固醇) ,兼具抗氧化劑 的特質,能保護動脈,抵抗氧化造成的傷害。更進一步研究其含有的成分及產品開發,台灣油芒具有高量的苯丙胺酸和色胺酸,分別是稻米的2倍及1.6倍。

「色胺酸」 是天然胺基酸的一種,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色胺酸,必須從天然食物中獲得。   它是大腦製造  Serotonin  血清素  (5-HT) 的原料,而Serotonin血清素是一種可以減緩神經活動、讓人安定放鬆並引發睡意的神經傳導物質,所以含有色胺酸的食物能使人容易入睡。而苯丙胺酸可以幫助大腦思考更清晰、抗壓,並改善憂鬱,多吃油芒種子真是讓人一夜好眠又有好心情。

「賴氨酸」是人體必需胺基酸之一,能促進人體發育、增強免疫功能,並有提高中樞神經組織功能的作用。賴氨酸為鹼性必需胺基酸,由於穀物食品中的賴氨酸含量甚低,且在加工過程中易被破壞而缺乏,故稱為第一限制性胺基酸,油芒含有賴氨酸是稻米、小麥的四倍。有關於水溶性維他命部分,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他命B群,且為水溶性維生素,無法大量儲存於體內,尤其當人長期處於熬夜、抽菸、壓力大的生理狀態下,特別容易流失,此時就需要適當補充維他命B.群,以避免造成長期缺乏。油芒的B1B2B3均略高於小米,並分別高於稻米的4倍、3倍和1.5倍,將油芒混合在白米一起食用,在各方面營養均可補足米飯的不足。


2. 吃油芒 — 救鯊魚植物魚肝油
鯊烯 (Squalene) ,又稱角鯊烯,是一種開鏈三萜類化合物。因最初從鯊魚肝油中提取得到,故得名鯊烯。鯊烯是所有類固醇類物質的生物合成前體,為人體所必需。鯊烯主要存在於鯊魚肝油的不皂化部分,少量存於苦茶油   橄欖油米糠油麥胚油酵母及人體脂肪中。油芒的鯊烯有2.1%橄欖油 0.5% 的四倍,平常在米飯中加入油芒種子一起烹煮,我們希望藉由推廣油芒,可以減少鯊魚被獵補。

3. 耐旱的食糧
台灣油芒非常的耐旱,在土地貧瘠、缺乏水資源區域也都生長良好,在無灌溉系統的山坡地種植,且與雜草競爭力強,很適合發展成為種植於邊際土地的糧食作物,它所具有的特殊營養成分,在地球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糧荒危機中,或許可以讓人們在穀物米食上多一種選擇。再者,其種子含油量極高,莖桿含有易抽取的長鏈油脂,很適合發展為新興之生質能源作物,以及開發機能保健食品。就於目前收集系中已發現有花莖米黃色、紅色和偏黑色品系,由台東農改場實驗田大面積栽培,進行產業化評估及定性定量分析,俾能估算收支利潤。同時、一旦在台灣命名、申請專利權後,並可以考慮推廣至其他國家,尤其是土地貧瘠、缺乏水資源區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