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12-08

執行內容

種原基地  為活化閒置土地或建設周邊景觀,設置原生種原栽培基地或觀光園區。
碾米廠  負責所有生產的油芒脫殼及倉儲。
部落學校  創造一個讓孩子與老人學習部落知識的地方。
創新作物產業之組織架構機制、生產能力、技術研發、產品設計、行銷服務、科技應用及食農教育相關事項。


一 種原基地  種原利用、深度旅遊、食農教育
屏東三地門鄉德文村,一個寧靜的山中小部落,在海拔 800-1200 公尺的山間,終年雲霧裊裊,本村分為四個小部落群聚,依山勢闢建而成,村裡的居民原屬霧台鄉的魯凱族(Rukai),但因本村之土地往昔為排灣族(Paiwan)大社部落頭目所屬,在長久與排灣族混居通婚而同化之下,現被歸類為排灣族拉瓦爾群。拜部落偏遠出入不甚方便之賜,這裡老人家自行種植多種自古流傳下來的作物,衍然成為原住民傳統作物的寶庫,如多種的小米、陸稻品系及台灣油芒,還有排灣、魯凱族日常食用的苦菜、山苦瓜、路蕎、赤小豆、薏仁、芋頭、紅高粱和紫色地瓜等。
為活化閒置土地或建設周邊景觀,設置原生種原栽培基地或觀光園區(六、深度旅遊),透過耆老教育解說,以及設計當地物產風味餐,我們團隊希望從生產到餐桌,吃到友善土地環境保護下作物,從吃開始了解農民、土地和原住民的傳統,年輕人開發準備特色風味餐,耆老負責解說原生作物的傳統耕法,如何施行友善土地耕作,達到青銀共創共好


二 碾米廠  台東穀類育成中心、Ina農耕相助隊
油芒在南部原鄉部落推廣一定面積後,限於財力問題,每戶小農無法負擔起穀粒脫殼機購買,我們先選定台東延平鄉契作小農負責所有生產的油芒脫殼及倉儲。並構想Ina農耕相助隊,集結各地合作對象的ina(阿姨),在農忙期互相幫忙完成農事,並且交流彼此打氣,解決嚴重缺工或工資太貴問題,也讓辛勤農事的阿姨們出外走走到延平鄉一遊。讓阿姨們帶著自己擁有的種原互通有無,無形中也在做種原收集及保種,再互訪聊天中得到各種原的種植資料,這是最珍貴的原住民種原資產。


三 部落學校  老人照顧、年青人返鄉支持
德文村德萊公園創立十多年來,在回復傳統、結合現代的營運主軸下,成功建立部落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,廣受矚目的是百年的咖啡產業,近五年更吸引許多部落青年回鄉工作,提供原民一個安居樂業的就業園地。下一步呢 ? 森林咖啡是團隊想打響的名號。部落期盼更進一步、向下紮根,透過培育原民青年的下一代,一方面傳承部落耆老傳統農業、工藝知識;另一方面學習如何結合友善耕作與觀光餐飲,讓部落的青少年能在學習中成長,提升個人職能的競爭力、多方開拓未來發展,同時也幫助返鄉青年小孩之教養及看顧,從青銀共創角度及老年長照服務,也在無形中體現實行。我們希望讓人的流動,找回部落的意義跟價值。


四 創新作物產業  本子計畫擬著重於原住民農作物之利用–台灣油芒
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發現,台灣油芒在數千年前由南島語族人從一般野生油芒(箭葉油芒)選育馴化之後,便只侷限生長在台灣地區,世界其他地區並無此作物,因此稱之為孤兒作物。推廣油芒一方面可適度活化休耕地保住農田,减少熱島效應及防止洪害、減少逕流,發揮農田的重要生態意義;油芒莖桿的再利用,可減少對動物飼料進口的依賴。更進一步策略是它無需太多的水資源灌溉和施用肥料,因應現今氣候變遷的環境。其種子可利用成為米飯主食的一部分,也可用來榨油,並充分研究其保健成份,增進國民食用意願。

傳統飲食新主張及農業創新
依多年來推動農產食品加工之經驗,並順應現階段產業調整與消費趨勢,規劃了下列農產二級加工推動體系

珍穀Bar  早餐的綜合營養素、開發保健機能食品
無酒精甘酒釀  喝的發酵營養液
油芒油保養品  二級加工產品之加值


已著手進度,顯現初步結果
種原基地  三地門鄉德文村德萊公園市集為中心。
碾米廠  延平鄉邱爸負責所有生產的油芒脫殼及倉儲。
部落學校  三地門鄉大社野地食房,創造一個讓孩子與老人學習部落知識的地方。


創新作物產業之組織架構機制、生產能力、技術研發、產品設計、科技應用及食農教育相關事項。組織架構機制、種植量產能力、技術研發及產品設計已趨近成熟可執行端,但在行銷服務、科技應用及食農教育相關事項卻付之闕如,所以團隊編列預算及工作人員,期望能順利進行油芒復耕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